发布者 :cjt1188 发布时间 : 2025-10-22 人浏览
特别提示:本站所标注价格及相关信息来源于网络采集,仅供参考,实际情况以墓园前台咨询为准。
盛夏正午的骄阳像团烧红的铁球,重庆市石桥铺殡仪馆大楼外的梧桐叶蔫头耷脑地垂着,连蝉鸣都带着几分倦怠。陈俊岐刚完成上午的工作,从体感五十多度的工作间走出来,汗水顺着眉毛流过眼角,汗液蒸发产生的水蒸气让眼镜片有些雾气蒙蒙。陈俊岐取下口罩,赶紧换下反复干湿已汗渍明显的白色工作服。“真凉快啊!”面对正午三十八九度的温度,陈俊岐笑着感叹。

陈俊岐在取灰处值班
2000年出生的陈俊岐,今年刚满25岁,是石桥铺殡仪馆最年轻的火化工。一米八的大个子,这个说话轻柔的大男孩,已在这个岗位上耕耘了四年。在2024年全国民政行业职业技能大赛火化技能比赛中,陈俊岐获得了三等奖。
陈俊岐毕业于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殡葬专业,被问起为何会选择殡葬这个在外界看来可能充斥着一些神秘色彩的专业时,他露出开朗的微笑,谈起他对殡葬工作的初印象。
在陈俊岐读初三那年,外婆因病去世,就是在石桥铺殡仪馆办理殡葬事宜的。那时他总觉得这像是电视剧里的情节,直到看见外婆躺在铺着白布的推床上,工作人员仔细地帮她整理遗容,温柔地指引逝者亲属们做最后的告别。
“那个时候,我好像突然懂了‘死亡’是什么。”提及起外婆病逝时的回忆,陈俊岐将当时的悲伤换作了现在对殡葬工作的热情,“当我拿到外婆的骨灰盒时,我明白这不是结束,是把‘活着’的温度换种方式留给我们。”高中毕业填报志愿时,他在“现代殡葬技术与管理”专业栏打了勾,“我想成为像那天殡仪馆里工作人员那样的人——让告别有温度,让回忆有形状。”
清晨6点30分,天刚蒙蒙亮。陈俊岐已经走进殡仪馆大楼,在吃完早饭后他就将套上白色防护服,与夜班的同事进行交接班。“我们这个岗位需要24小时有人在岗,大家的作息基本是昼夜颠倒。”
陈俊岐每天工作开始的第一步是蹲在火化炉前用小刷子清理——这是他的“晨检仪式”。
站在工作间外,就能感受到扑面而来的热浪比正午的阳光更灼人。谈及高温艰苦的工作环境,陈俊岐却表示早已习惯。“在火化炉正常工作时,工作间的温度也常常保持在五十度以上,一天工作下来,大都会换上2-3套工作服。”
提到工作流程,陈俊岐讲述得非常专业又充满敬畏。“由于个体的差异,需要根据情况对设备进行操作,增加或减少风气配比,以达到标准化要求,以及高效利用燃料,更好地符合环保标准。”陈俊岐说,要抱着敬畏的心去做这件事,因为在逝者家属眼中,我们送走的是他们深爱的至亲。“这不仅仅是一份工作,我们更像是生命的摆渡人,为逝者缅怀,给予生者力量。”
最让陈俊岐难忘的,是那位独自送别老伴的老奶奶。因老人子女在国外,亲戚也不在身边,当天老奶奶一个人来送别病逝的老伴。在最后告别中,陈俊岐温柔地为老爷爷整理衣襟,老奶奶双手握住陈俊岐的手,哽咽得说不出话。在长达一个小时的火化时间里,老奶奶就捧着老伴的遗像独自坐在休息间。
当陈俊岐双手捧着骨灰盒递过去时,老奶奶用袖口擦了擦眼睛,接过盒子紧紧抱在怀里,对着他重重地点了点头。从那天起,他更明白“生命摆渡人”这五个字的分量——不只是送别逝者最后一程,更是帮生者接住那些碎了一地的悲伤。
当谈到殡葬工作会不会被贴上晦气、不吉利的标签时,陈俊岐神情透着几分自豪,表示通过自己,他身边的人也真正了解到了殡葬这个行业并不像他们所想象的那样冰冷,或者不正规。
“我觉得这是一份很有意义的工作,像生命的终极摆渡者。”陈俊岐女朋友小李说,当自己家人知道陈俊岐从事殡葬行业时,他们都表示支持。
“或许爷爷奶奶辈对这种(殡葬工作)是害怕,像父母这辈中年人是忌讳。”陈俊岐的同事老廖说道,“但他们这辈年轻人充满朝气,还多了份使命感和自豪感。真的很不错!”
如今,陈俊岐会主动向朋友科普殡葬行业:“你看,通过‘96000’热线办理殡葬业务,使用合法殡葬服务单位的普通殡仪车接运遗体并火化的,将减免首次遗体运输费……”陈俊岐想让更多人知道,这个行业不是冷冰冰的:“我们不只是火化工,更是帮生者与逝者好好告别的‘守炉人’。”
休息时的陈俊岐爱运动,充满朝气,很难让人把他和工作时的严肃身影联系起来。但他说,正是这份对生活的热爱,让他更懂生命的可贵。“见过太多告别,才明白要认真对待每一次相遇。”
在石桥铺殡仪馆的工作间里,这个00后青年用四年时光证明,炽热的火焰,能淬炼出最温柔的坚守;年轻的肩膀,也能扛起生命最后的尊严。
完整版见2025年8月21日第7版
注:本网站部分资料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相关诉求,请联系 4001133231
网站备案号:陕ICP备2023019003号 殡葬信息网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CopyRight (C)2015- 2020JiuYiYongSheng Technology Allr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