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者 :cjt1188 发布时间 : 2025-07-17 人浏览
特别提示:本站所标注价格及相关信息来源于网络采集,仅供参考,实际情况以墓园前台咨询为准。
来源 | 《中国社会报》2025年7月16日
近年来,随着社会对生命关怀与人文服务的关注度持续提升,殡葬行业正经历从“冰冷流程”到“温暖陪伴”的深刻变革。为主动适应殡葬事业发展需求,安徽省芜湖市殡仪馆积极探索“殡葬+社工”新模式,于2023年年底引入专业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成立社工服务站,秉持“以人为本,助人自助”理念,在丧属关怀、职工支持、文化宣传及机制创新等领域持续发力,累计服务丧属超2400人次,推动殡葬服务从“事务性办理”转向“情感性陪伴”,为社会文明进步写下生动注脚。
全流程陪伴+定制化辅导:为丧属提供心理慰藉
一杯热水、一张纸巾、一句安慰,这些细微举动让丧属感到被尊重。芜湖市殡仪馆在业务大厅设立了“社工暖心服务站”,提供“政策讲解+情绪疏导”双轨服务,累计接待丧属2459人次,有效缓解丧属悲伤焦虑情绪。针对哀伤抚慰,构建“三级干预体系”:一是即时安抚。通过1348次主动走访,识别高风险群体,提供厅堂即时情绪支持。二是深度辅导。运用叙事疗法、生命回顾等技术,完成236例哀伤辅导。三是记忆留存。推出“记忆盒子”服务,鼓励丧属用遗物、书信、影像等载体,为逝者打造专属记忆空间。一位失去丈夫的妻子在盒子中装入丈夫照片与儿女信件,并写下“你留下的每一帧画面,都是我生命里的光”,让哀伤转化为对生命的珍视。
团队共创+艺术疗愈:为职工重塑职业尊严
“以前觉得殡葬工作‘晦气’,现在才明白,我们是生命的守护者。”接运工刘师傅的转变,源于芜湖市殡仪馆发起的“让服务无‘冰’——芜殡社工团队共创工作坊”。通过参与服务流程优化、文化品牌设计等决策,职工提出“告别厅门口增设丧属休息区”“休息厅增加绿色殡葬文化氛围”等建议,均被采纳实施。
为缓解职工心理压力,推出“心灵花园”系列心理课堂,通过鲜花拼贴逝者肖像、中秋“月光信箱”等活动,帮助职工释放情感压力。一位职工在匿名反馈中写道:“社工站让我明白,殡葬人不仅是生命的送行者,更是情感的摆渡人。”
立体化宣传+场景化体验:让殡葬文化融入生活
“原来死亡不是终点,而是另一种形式的陪伴。”一个参与生命教育进社区活动的孩子说。芜湖市殡仪馆依托社工站通过“线上+线下”联动传播,推动殡葬文化破除偏见、融入日常。线上,创建并运营“芜殡社工”微信公众号,发布《殡葬政策小课堂》《告别传统,拥抱生态》等原创文章50篇;线下,举办殡仪馆开放日、生命教育进社区等活动15场,通过观摩遗体化妆、绘制生命树等形式,引发公众思考生命意义。
参加过殡仪馆开放日活动的市民王女士感慨:“以前觉得殡仪馆很神秘,现在才知道背后这么专业和温暖。”芜湖市殡仪馆还联合社区设立“生命关怀驿站”,定期开展哀伤支持小组活动、生命教育讲座,为居民提供就近服务。
跨部门协作+数据驱动:以机制创新提升服务效能
社工服务就像润滑剂,让馆内各部门协作更顺畅。
芜湖市殡仪馆还通过建立联席会议和工作交流群,让社工站与各部门实现信息互通,推动服务细节优化、“业务办理+情感支持”无缝衔接;建立健全回访机制,对服务过的丧属和职工进行定期回访,收集他们的意见和建议,截至目前,已完成回访917次,满意率达93%;通过持续的服务质量监测与反馈,不断优化服务流程,提升服务水平。
“下一步,我们将聚焦‘哀伤辅导专业化’与‘服务场景多元化’,推动殡葬服务向更深层次的人文关怀迈进。”芜湖市殡仪馆负责人表示,未来将重点推进以下工作:深化哀伤辅导体系,针对军属、失独家庭等特殊群体,联合退役军人事务局、社区服务中心等机构,打造“哀伤干预资源包”,整合政策咨询、心理支持、法律援助等服务;拓展社区服务场景,在更多的社区设立“生命关怀驿站”,定期开展哀伤支持小组活动、生命教育讲座等;强化与公安部门的协同联动,针对非正常死亡案例,建立紧急心理干预机制,确保丧属第一时间获得专业支持。(供稿:安徽省芜湖市民政局)
来源:《中国社会报》2025年7月16日,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
(全文完)
注:本网站部分资料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相关诉求,请联系 4001133231
网站备案号:陕ICP备2023019003号 殡葬信息网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CopyRight (C)2015- 2020JiuYiYongSheng Technology Allr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