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城市

殡葬信息网 | 殡葬百科 |

千年文化蝶变中的生命礼赞与文明新生

发布时间:2025-04-02   浏览量:人次


殡葬文化是民政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殡葬礼仪大约形成于西周时期,经过不断发展演变,其内容逐渐丰富、地域特色日趋明显,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殡葬改革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关系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近年来,民政系统持续推进殡葬改革,通过革除铺张浪费、封建迷信等陋习,建立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适应的文明节俭、厚养礼葬、绿色环保的殡葬服务管理制度和殡葬文明新风尚。

在推进移风易俗的过程中,殡葬文化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清明节将至,本报特邀有关嘉宾一起探讨殡葬文化的丰富内涵与传承发展,以及殡葬文化在推进移风易俗中的积极作用,为各地民政部门在新征程上以文化促文明、持续巩固殡葬改革成效开拓思路、提供参考。

访谈对象:

山东省民政厅社会事务处处长 刘     兵

陕西省宝鸡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 刘天宏

广东省广州市殡葬服务中心党委书记 叶     芬

您认为什么是殡葬文化?

刘兵:殡葬文化是人们在安置并悼念逝者的一系列活动中形成的观念、礼仪、规范、习俗和信仰的总和,它反映了人们对死亡的理解、对逝者的尊重以及对生命意义的思考,蕴含孝道、家族伦理、宗教信仰等文化元素,具有重要的心理与社会功能。在精神层面,殡葬文化是情感表达的重要渠道;在物质层面,墓地、墓碑、墓园以及殡葬用品等是殡葬文化的实物载体;遗体处理、安葬和悼念方式以及公墓管理等是殡葬文化在管理制度上的体现。

在新时代背景下,殡葬文化不仅是移风易俗的重要抓手,更是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满足群众多样化需求的纽带。2023年,山东省民政厅联合省文明办、省文化和旅游厅以及临沂市委、市政府推出全国首部反映农村殡葬改革的电影《樱桃崮下》,在其倡导的文明殡葬理念的影响下,青岛、烟台、潍坊等地大力推进丧事简办,平均治丧办丧时间由原来的3天缩短至1天,群众负担明显减轻。

刘天宏:殡葬文化是一个涵盖了实物、信仰、心理、伦理、道德、艺术等多重特质的复合文化体,是不同历史时期人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反映。殡葬文化并不限于在祭扫行为中形成的传统习俗,还包含临终关怀、遗嘱文化、死亡教育、丧仪文化、葬文化、祭祀文化等。宝鸡作为周秦文化的发源地,在千年传承中,特别是受《周礼》《周仪》的广泛影响,围绕“逝”“殡”“葬”“祭”4个环节,形成了以“德”“礼”“孝”“和”为核心的殡葬文化。比如,宝鸡民间传承千年的“入殓三礼”“复山培土”等习俗,就表达了对孝道的遵循。

如今,宝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取精弃糟、传承发展”的原则,推进殡葬文化创新发展。比如,临终关怀通过积极的生命教育,给逝者最后的尊严;遗嘱文化突出“家风传承”,让逝者家训和生命故事赓续绵延;祭祀文化重在“慎终追远”,树立缅怀遗志、崇德向善、立志家国的情怀,让殡葬成为尊重生命、传承文化的重要环节。

叶芬:殡葬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内涵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不断演变。一般大家都这么认为,殡葬文化是与死亡相关的人类创造的社群活动中多种特质文化的复合体,它不仅是对逝者的送别和纪念,更是人类文化、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含实物层面、信仰和心理层面、伦理道德层面、艺术层面以及文化与活动层面,反映了人类的智慧、情感和价值观。同时,殡葬文化受地域影响较大,从安葬方式上来说,云贵川等地区的悬棺葬较为奇特;从祭祀习俗上来说,南方多地清明节吃青团、广西制作五色糯米饭、广东有切烧猪的习俗等。

在推进殡葬改革的过程中,殡葬文化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如何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潜移默化地改变陈规陋习?

刘兵:在推进殡葬改革的过程中,山东省平衡传统习俗和现代观念,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殡葬文化成为破除陋习、培育新风的突破口,实现“人文关怀”和“破旧立新”相统一。

首先,通过挖掘殡葬文化中的积极元素,赋予其新时代内涵,成为殡葬改革落实落地的重要支撑。例如,我国传统哲学思想“天人合一”中就蕴含着生态安葬的观念。山东省民政厅培树100个“逝有所葬 迁有所去”生态安葬试点,倡导通过树葬、花坛葬、海葬等方式与自然融为一体。

其次,注入红色文化为移风易俗提供价值引领。山东作为革命老区,有着丰富的红色资源,也是我们需要继承发扬的宝贵财富。在清明节等重要节点,创新追思形式,组织群众参与“红色祭扫”活动,通过诵读革命家书、重温入党誓词等,增强仪式感和教育意义,遏制丧葬陋习,让殡葬改革真正成为群众的情感自觉与文化认同。

最后,通过文艺创新、新媒体传播等方式,拉近群众与殡葬改革的距离,潜移默化地消解陈规陋习、培育文明新风。山东鼓励各地以殡葬改革为题材,创新编排贴近群众生活的作品,吕剧《清风徐来》以地方戏曲的形式倡导“厚养薄葬”的理念,小品《红白公事》展现新时代农村移风易俗的风貌。同时,一些地方还通过云直播、短视频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分享殡葬从业者的职业故事、工作日常等,并推出了生命教育、殡葬民俗文化、移风易俗等线上课程。

刘天宏:宝鸡民政注重挖掘殡葬文化内涵,将传统文化、红色文化与新时代文化深度融合,以文化人、以德润心,使殡葬文化成为移风易俗的重要抓手。

宝鸡殡葬文化中的周礼印记随处可见,比如对“五服制度”的严格遵循,“夜祭”仪式中孝子行“九叩十八拜”大礼,“三年守孝”期间不办喜事等。宝鸡民政坚持传承与创新并重,充分利用周礼文化将“厚养礼葬”理念融入现代殡葬改革。比如,岐山县创新开展“七个一”活动,通过建设殡葬礼仪文化展示馆、编撰殡葬文化丛书等方式,将周礼中的“礼”与现代文明相融合,既保留了“三献礼”等传统仪式的文化内核,又剔除了封建迷信元素。

同时,我们还将丰富的红色基因注入殡葬改革中,在公墓区设立“革命先烈纪念区”,在常羊山公墓打造了党建文化墙、党员监督岗,这种“红色引领+殡葬改革”的模式,不仅提升了殡葬服务的文化内涵,也增强了群众对殡葬改革的认同感。

宝鸡民政还十分注重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殡葬改革,比如:积极探索“互联网+殡葬”服务模式,推出网上祭扫、代客祭扫等便民举措;推广节地生态葬,在天台山公墓打造“以树代墓”示范区,用常青树作为生命延续的象征,既传承了“叶落归根”的文化基因,又契合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要求。

叶芬:殡葬改革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体现,旨在革除铺张浪费、封建迷信等旧习俗,建立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适应的文明习俗新规范。殡葬文化通过价值引领、文化传承与认同以及社会整合等方式,为殡葬改革提供了有力支撑。

广州的殡葬文化有着岭南文化开放、包容、务实的特点。20世纪80年代,广州在全国率先开展骨灰撒海活动,体现了岭南文化中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理念,也展现了广州民政对传统殡葬观念的突破和创新。此后,还陆续推出了树葬、花坛葬、草坪葬、壁葬、小型墓葬等多种节地生态安葬方式,得到了市民的认可和接受。在我看来,这便是殡葬文化创新实践的体现与成果。

2021年,广州殡葬博物馆正式运营,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展示了广州殡葬改革发展的过程,线上年均浏览量近30万次。2024年,银河园风雨文化连廊和新塘公墓生命文化展厅落成,通过六大主题板块展示了殡葬历史、祭礼演变等,激发了公众对生命价值的思考。此外,在清明节等重要时间节点,广州市殡葬服务中心积极开展“殡仪馆公众开放日”活动,引导市民树立科学生死观,推动本土殡葬文化传承。同时,还搭建了生命教育平台,建立了志愿服务驿站,联合团市委和高校共建实践基地,引导群众树立文明节俭、厚养礼葬、绿色环保的殡葬新风尚。

 

您觉得现有的殡葬文化中还有哪些方面需要改进,从而满足群众多样化的服务需求?

刘兵:当前,殡葬文化仍面临多重挑战。比如,个别地区存在丧事攀比等情况,加重了群众的经济负担;城市公墓资源紧张与农村散埋乱葬现象并存,公益性殡葬设施供给不足;仪式流程僵化,难以满足群众个性化的服务需求。

我认为,首先要创新文化表达形式。比如,简化葬礼仪式,探索将告别仪式转化为生命教育课堂;创新开发“人生纪念馆”等线上平台,通过数字墓志铭、虚拟祭扫等方式,拓宽纪念场景。

其次要加强文化资源整合。建立殡葬文化主题展馆,系统展示从古至今的葬仪演变,增强公众认知。博兴县上线了全省首家生命文化教育数字馆,以“场馆+体验+互动”的模式,让参观者了解殡葬政策、感受殡葬文化、接受生命教育。

最后要深化科技文化赋能。比如,开发AI悼念助手,帮助家属整理逝者的影像资料,生成个性化的纪念影集。山东省打造了网上祭扫云平台,通过献花、点烛、留言等方式,为逝者亲属打造了肃穆、环保的缅怀空间。

刘天宏:随着时代的发展,群众对殡葬服务的需求日益多样化。虽然近年来殡葬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有改进空间。

一是坚持传承与创新并重,打造特色殡葬文化。要提炼出具有宝鸡地方特色的殡葬文化元素,将其融入殡葬服务中,让群众在参与殡葬活动的同时,感受到家乡传统文化的魅力。比如,岐山县殡葬礼仪文化展示馆举办周礼文化与殡葬文化研讨活动,为创新服务提供理论支撑。

二是加强生命教育,倡导厚养薄葬的理念。通过举办殡葬文化展览以及社区讲座等,引导群众在生前尽孝、关爱老人,在逝后则节俭办丧,让人们正确认识死亡、珍爱生命。比如,千阳县推出“一碗泡馍办丧事”的做法,让“丧事从简、礼仪为先”蔚然成风。

三是注重创新驱动,提升殡仪服务质量。不断探索殡葬服务的新模式、新路径,比如,在殡葬方式上,鼓励群众根据个人喜好和家庭传统选择个性化的殡葬服务方案。同时,提高殡葬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和服务水平,确保殡葬服务的专业性和规范性。

目前,我们正在构建“一核多元”的殡葬文化体系。“一核”即以周礼文化为核心,深入挖掘“孝”“礼”“仁”等文化内涵,打造具有辨识度的殡葬文化品牌;“多元”则是推动殡葬文化与科技、生态等领域相融合,让殡葬文化成为传承文明、教化人心的重要载体,让传统殡葬文化接上时代的地气,真正实现“化风成俗”的社会价值。

叶芬:殡葬文化历经数千年的沉淀,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和丰富的情感。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群众需求日益多样化,现有殡葬文化在内涵和服务形式方面仍有提升空间,从而实现“逝有所安、思有所依”的目标。比如,在传统祭扫中,烧纸钱、放鞭炮等习俗存在火灾隐患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同时也容易造成铺张浪费,可以在保留祭扫追思本质的前提下,采用电子香炉、鲜花果品替代传统祭扫用品,既保留了祭扫的仪式感,又保护了环境。

此外,广州的祠堂文化与殡葬文化紧密相连,祠堂作为家族祭祀和精神传承的重要场所,可进一步挖掘其文化内涵,举办家族追思会等活动,让后代更好地了解家族历史和先辈精神,在传承优秀历史文化的同时,满足群众对增强家族凝聚力和文化传承的需求。

 

 

(全文完)

(来源:民政部网站)
 

特别提示:本站所标注价格及相关信息来源于网络采集,仅供参考,实际情况以墓园前台咨询为准。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