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

推进国企更好担负殡葬回归公益属性的重任——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大同公墓转


发布者 :admin 发布时间 : 2023-08-28 人浏览

特别提示:本站所标注价格及相关信息来源于网络采集,仅供参考,实际情况以墓园前台咨询为准。


■ 浙江省宁波市殡葬协会 张洁

近年来,浙江省宁波市民政部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积极贯彻落实中央有关殡葬工作部署和要求,高举殡葬回归公益属性旗帜,以转制为引擎,由国企投入2500余万元,探索出宁波镇海国企运营模式,引领殡葬行业走上高质量发展之路。

 

主要做法

高举殡葬公益旗帜,强化国有企业担当。宁波市镇海区大同公墓创立于1950年。2019年12月,根据镇海区委、区政府统一部署,大同公墓由区民政局下属的自收自支经营性事业单位转制为国有企业,承接公益性公墓的建设和运营,担负起托底保障的使命。一是创建省级公益性节地示范安葬点。根据浙江省民政厅推进“节地生态、节俭惠民”殡葬改革的部署,大同公墓连续完成省级公益性节地生态安葬点第一批示范点(第六墓园崇德轩)和第二批示范点(第五墓园百花苑、向阳苑)的创建,新增了融合壁葬、花坛卧碑葬、草坪罐葬、深埋降解葬等安葬形式,新建2500余个节地生态免费墓位,提供优质安葬服务。二是高效做好惠民殡葬政策落实。落实好《镇海区生态葬法和有山村社员购买骨灰墓穴补贴办法》和《镇海区惠民殡葬政策实施办法》,为符合条件的居民免除生态葬墓穴购买费用,降低群众的殡葬支出,解决群众的实际需求。三是引导群众参与殡葬改革实践。通过墓园窗口、微信公众号及新闻媒体的宣传引导,提升群众对节地生态、绿色殡葬的认识,让更多群众参与到殡葬改革实践之中。

积极推进节地生态安葬,打造绿色殡葬新形态。改制以前,大同公墓基本上以立碑为主,针对入葬土地资源短缺现状,管理层积极寻求可持续发展途径。一是推出节地生态墓型。停止建造原有墓型,推出4款节地生态墓型,将占地面积控制在0.6平方米以内,高度控制在0.8米以下。二是推出艺术节地葬式产品。通过对先进同行的深度调研和借鉴学习,策划在配套设施最优的第五墓园中心区位建造碧波阁、碧春园艺术节地葬式产品。投资近1500万元,邀请业内专业陵园设计单位参与设计,融入科技、艺术及本土民俗元素,打造江南风格的庭院式墓园,并于2023年5月开园为群众服务。三是推动安葬方式变革。后续,将通过碧波阁、碧春园项目的示范,向大同公墓下设的其他三个墓园辐射推广。逐步推动墓型营造方式由立碑向卧碑转变,安葬方式向晶石葬、深埋降解葬等少占甚至不占土地资源的方向变革。

图片

改造后的大同公墓第五墓园

加速老旧墓地改造,转变传统公墓形象。大同公墓创立至今已有73年,下设第四、第五、第六、神钟四个墓区,墓位近13万穴,占地面积达1500亩,存在老墓区配套设施陈旧、绿化苗木品种单一、土地利用率低等问题。转制以来,大同公墓逐步改变了传统公墓“陈旧、肃穆、单调”的形象,将墓园打造为“明亮、舒心、多元”的空间。一是实施管理用房修缮及主入口提升工程。投入资金600万元,用于改造管理用房外立面、拓展业务大厅面积、调整内部功能区域及提升便民设施,在主入口景观绿化中进行重新布局,并设置休憩区域,提升业务接待中心整体形象。二是重新进行园区内功能区块调整。在第五墓园内,将原本位于主干道两侧的花圈焚烧等区域改造为景观带,提升主干道两侧的景观品质,改变长期以来墓区地块杂乱、无序的不良形象。打造业务办理、休憩一站式服务区域,努力提升群众满意度。三是提升墓区管理及相关服务品质。加强墓区保洁和维护工作,及时清理垃圾。自2021年9月起,陆续新增落葬礼仪、瓷像制作、代客祭扫、影像生平志等延伸服务。

推动智慧系统迭代,持续深化数字墓园建设。建成集数据、算法、模型、业务等模块于一体的智慧应用系统。项目总投资约180万元,于今年清明节投入使用。智慧应用系统主要有三大功能。一是实时性监管。在原有四个墓区75个监控设备基础上,新增监控设备60个。监控画面和人流、烟感数据可实时传输至大同公墓指挥室的智慧大屏,有利于工作人员实时掌握墓区情况,精准部署管控。二是直观性呈现。大同公墓下设的四个墓区每天的运营情况,均会以图表方式同步传输至智慧大屏,并连通钉钉工作平台,更加直观地呈现各墓园的业务情况。此外,智慧应用系统还具备问题反馈督办功能。工作人员可以将工作中发现的问题以工单的形式提交给相应的负责人,负责人在工单中反馈相应的解决情况,形成工作闭环。三是服务链延伸。智慧应用系统对所有墓园进行三维建模,开设墓位搜索功能,将现有墓园内的近13万穴墓位和模型中的点位一一对应,点击点位即可获取相应墓穴位信息(包括客户信息、管理费缴纳情况等)。

 

案例启示

宁波市镇海区在殡葬回归公益属性和节地生态建设上取得了实质性成果,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国企运营模式。

立足“三个一”,高位推动合力推进。一是“一把手”主抓。事实证明,殡葬改革是“一把手”工程。要积极推动殡葬改革靠拢党委、政府中心工作,才能突破殡葬改革的瓶颈。二是“一盘棋”统筹。推进殡葬改革涉及方方面面,需要公安、综合执法、市场监管等多个部门联合参与。应进一步完善部门协同合作的工作机制,构建横向联合不同业务部门,纵向贯通市、县(区)、镇(街)、村(社区)四级的工作体系,形成推动殡葬改革的合力。三是“一杆秤”衡量。坚持协调好对殡葬行业国企的考核,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以做好民生保障的基本需求为导向,更加注重社会效益,更加突出公益属性。 

紧贴“三个强”,夯实殡葬改革基础。一是强化公益属性。助推殡葬回归公益属性,由属地国企来承接殡葬行业的经营管理,是一条被实践证明的可行路径,有利于进一步推动殡葬行业健康发展,使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二是强化生态安葬。建设节地生态公益性公墓,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少占地、少投入,建设高标准骨灰堂,积极探索林地和墓地复合利用,大力倡导树葬、花葬等节地生态安葬方式,形成公益性为主体、经营性为补充、节地生态为导向的公墓(骨灰堂)供给格局。三是强化移风易俗。群众的支持是推动殡葬改革的最大助推力,要加强宣传引导,用典型案例引导群众,转变思想观念,将“阻力”转化为“助力”,推动殡葬改革迈上新台阶。

用好“三张牌”,深化殡葬改革工作。一是打好“政策牌”,对列入殡葬规划的新增殡葬设施,推进由属地国企建设运行,适当提高国企在殡葬行业的占比。目前,宁波市已经在全市探索推进由属地国企参与提供殡葬服务。海曙区、镇海区、鄞州区、奉化区、象山县等属地国企均开展了殡葬设施建设和管理,初步取得了较好效果。如鄞州区大力推进由属地国企回购殡葬承包企业,并解决其中存在的问题。二是打好“示范牌”,加强对殡葬行业的有效投入。积极推进殡葬行业的“五化”建设,即环境园林化、价格公益化、产品节地化、服务便民化、管理数字化。三是打好“学习牌”,强化对殡葬行业国企的指导培训。通过组织学习考察交流,参与省、市殡葬协会活动,宣传殡葬政策法规,使其尽快步入规范化、专业化轨道,不断提高管理服务水平,进一步促进殡葬行业健康发展。

网络祭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