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

一场感召生命的演讲:《在终点处点亮生命温度》


发布者 :cjt1188 发布时间 : 2025-05-15 人浏览

特别提示:本站所标注价格及相关信息来源于网络采集,仅供参考,实际情况以墓园前台咨询为准。


2025年5月10日,江苏硅湖职业技术学院举办了“2025年殡葬教育精英论坛暨王夫子「殡葬黄埔」新老同学见面会”,论坛嘉宾都是殡葬资深专家与一线从业者,大家为学院师生分享了自己对殡葬职业和行业的理解,盛兰联创CEO李爱兰受邀参加,分发表主旨演讲。
 
 

李爱兰演讲的主题是《在终点处点亮生命的温度》,它展示了一位殡葬女性的“职业情怀”,同时也给殡葬学子一份“职场规划”的操作指南。整场分享感人至深,也颇受启发。

 

演讲从李爱兰的人生故事开始。她出生在一个湖南山区,家境贫寒,读殡葬专业,只是为了想有一份工作。结果她误打误撞进入了一个新世界,开启了一场丰盛的人生之旅。

 

毕业后,她就进入一线,没几天就跟随师傅去了一个车祸现场,那是一起非常严重的交通事故,逝者被撞成了碎片。刚上班就遇到这种“大场面”,她内心崩溃也只能硬着头皮上……在她们的努力下,逝者修复如初,“那是别人的车祸,却撞在我的心口,生命充满意外,只有热烈地活才不虚此行……”

 
 
 

对于李爱兰来说,这是一份特别宝贵的生命觉醒。向死而生,才能解开生命封印,活出色彩。

 

看过太多行业乱象,殡葬设施落后,乱搭乱建,规划混乱等等。几年后,李爱兰带着一线扎实的专业沉淀,开始了创业之路。她想做一家专业的公司,用专业推动殡葬空间革新,2004年,“盛兰联创”就在这份初心中诞生了,至今已有21年,这其间行业人事沉浮,但是盛兰联创一直稳健发展,势不可挡。

 

服务的重磅项目一个接一个,从雄安到拉萨,从长三角到珠三角,从中国到东南亚,她带领团队用专业主义和死磕精神打造出一座座“时代匠筑”,用建筑赞美生命,用作品回应初心。

 

除了经营好自己的企业,她同时还特别认真地在做两件事,一是公益,二是写作。李爱兰说,生命就是要热烈,就是要以梦为马

 

她分享自己的公益之路。2004年起,李爱兰受民政系统邀请开展近百场公益讲座;2019年,她带团队赴西藏,为日喀则、拉萨西山等殡仪馆提供免费规划设计,成为国内首支殡葬援藏队伍。同时,2018-2020年,团队跨越万里,完成湖北土家族“跳葬”、湘西苗族“巴代”等5项少数民族殡葬文化的抢救性记录,留存濒危民俗记忆。

 

写作是她最重要的爱好,也是她和这个世界保持对话的工具。十几年来笔耕不辍,她在“盛兰联创”的公众号上发表了大量文章,向读者展示一个殡葬人的观察和思考,现在公众号已经成为行业一个重要的思想阵地。

 

2023年她厚积薄发,创作出《生命匠筑》一书,她将自己20多年的专业沉淀和人生思考写进了书里,书在行业获得很大反响,这是国内第一本全面论述殡葬建筑设计的专著,也是一本沉浸真情的生命著作。

 

 

 

李爱兰动情地总结:“殡葬人从来都不是边缘人,我们就应该在这份死亡事业里,耕耘好人们的情感,也耕耘好自己的生活,让生命绽放出最美的光”。现场每个人都深受感染,默默地接受这份生命感召。

 

分享的第二大部分,李爱兰给殡葬学子提出了一份详细的“职业规划清单”,这份清单可以概括成“三个强调”

 

首先,深耕细分领域。

 

任何一份殡葬工作,都需要扎实的专业能力,无论是建筑设计、遗体处理还是殡仪服务都如此。深耕细分领域,就是鼓励学生根据兴趣选择方向进行学习。有目标地学,有深度地学,这样能给自己带来最大的成长。

 

 

 

其次,技能与心理并重。

李爱兰强调实习的作用,她建议学子们可以参与殡葬公益项目、到殡仪馆、墓园实习,了解运营流程,也可以结合专业做相关研究,比如建筑生可调研殡仪馆空间设计等,提前积累工作经验。

 

同时,心理素质培养对于学子也非常重要。加强情绪管理能力,不被负面情绪过度影响。明确工作和人生的意义,提升信念感。还可以通过冥想、运动等方式调节好自己的心态。

 

最后,拥抱行业变革。

 

AI是我们的未来,AI将成为所有工作的基石,强化对AI技术的学习和应用,这个对于殡葬学子依然意义重大。同时,李爱兰还鼓励大家做自媒体,积极主动地总结和发声,以建立自己的个人品牌。

 

最后,李爱兰用这段话结束了自己的演讲:“一定要勇于尝试,大胆受伤,大胆热爱,把握好每一个季节。不要困在原地,不要被一种色彩定义,不要浪费人生这唯一的门票。”

 

大家用热烈的掌声向李爱兰表达了敬意。

 

整场分享,李爱兰给大家呈现了一个立体的殡葬人生。通过她的人生路,我们可以看见,殡葬人一样可以有诗和远方,殡葬事业是一个特别值得奔赴的未来。这是一场生命演讲,她用思想和情怀感召每一个人。
 
活动最后,硅湖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邓博士为李爱兰颁发“客座教授”聘书,聘期三年,以表彰她对殡葬教育的贡献。
 
网络祭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