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者 :cjt1188 发布时间 : 2025-07-01 人浏览
特别提示:本站所标注价格及相关信息来源于网络采集,仅供参考,实际情况以墓园前台咨询为准。
香港文汇报6月29日讯 生老病死是人生平常,生死教育的重点是「从死看生,及早准备,活好当下」,谈死不是什么大忌讳,有否想过身后事要如何办?食环署积极推广绿色殡葬,包括举办纪念花园导赏团、「人生学堂」活动系列等,惠及逾2万人。而截至今年五月底,包括海上撒灰及纪念花园撒灰服务的绿色殡葬中央登记名册有近1.6万人登记;在已故登记人士当中,最终采用绿色殡葬的比例达七成多,去年绿色殡葬使用率更创历年新高。一班老友记早前就参观了屯门曾咀纪念花园和曾咀灵灰安置所,探索人生最后一程可以如何走过。有参加者指,「已将化作春泥的愿望告知家人,并获他们支持。」
首次踏足纪念花园的82岁李玉君与一班老友记,听着导购员介绍金属撒灰器和一次性纸撒灰器的分别,他们其后转往纪念花园,实地观看导赏员示范撒灰的过程,特别提醒撒灰时要留意风向,若吹逆风骨灰就有可能吹到脚上。而撒灰后,家属可使用浇水壶灌溉草地,帮助骨灰融入土壤、滋养大地。
李玉蝉接受《政府新闻网》访问形容纪念花园环境环境广场、舒适,又能看到海,「听到海浪声,我便很精神。」她指因女儿的缘故,自己虽然喜欢大海,但卻沒有选择海上撒灰,骨灰会撒在纪年花园的鹅卵石道,「我曾经告訴女儿喜欢大海,但女儿回答道,『海上到处有人游泳,我路过海边又会想起你,我不想这样』。」「女儿说,花园不同,是 dust to dust, earth to earth。」(尘归尘,土归土)
87岁的蔡秀玲发现纪念花园跟她的想象截然不同,「曾听说流浪猫狗会把骨灰吃掉,原来不是真的,原来纪念花园景色优美,更可欣赏海景。」她又说,纪念花园感觉舒适,骨灰撒在这里,亲人拜祭也较为方便,「这里通爽、不挤迫,有如在花园散步,那种心情是不同的,不用焚香,也不必刻意准备,人的负担也没那么大。」
87岁的郑廷飞踏足曾咀之前,已先后来访钻石山和哥连臣角的纪念花园,并与子女分享撒灰的意愿,「(撒灰)省钱。私营骨灰位或要十几万、二十多万元。而且把骨灰封住,毫无自由,时间久了又或无人打理。把骨灰撒在纪念花园,我觉得是最理想的安排,可时常常沐浴在阳光下,也可感受天气。」
他又表示,希望全港十八区都有纪念花园:「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你说多好。」
选择绿色殡葬的市民可在全港3个指定海域或不同纪念公园撒放骨灰。食环署管辖下的纪念花园有13个,曾咀纪念花园不仅是全港最大,更设有颂礼室,供市民撒灰前举办简单悼念仪式,又有名为「渡船」的艺术装置,寓意将家属思念送往彼岸的先人,让市民投递心意信箋,表达思念。至于沙田石门的无烟灵灰安置所和纪念花园,则约于今年第三季度启用。
食环署高级卫生督察李启伦表示,即使市民生前未有登记,后人也可为先人安排绿色殡葬。去年,绿色殡葬使用率创历年新高,达18.2%,其中8,522宗使用纪念花园、1,032宗在海上撒灰。
食环署逢星期六提供免费海上撒灰渡轮服务,船身设计上月起换新装,期望增添撒灰的仪式感。
政府努力不懈、多管齐下持续推广绿色殡葬,食环署去年8月起推出人生学堂活动系列,活动包括介绍晚年支援和身后安排的生死博览会、寻访社区景点反思生死的社区导赏团等,至今吸引共约5,000名市民参与,不论长幼都能有所得着。
食环署卫生总督察林镇濠表示,随着绿色殡葬的普及,部门会继续扩展相关设施,并利用人生学堂活动系列等生动主题,推广生前规划、加强公众教育,令绿色殡葬逐步成为处理骨灰的主流方式。
(全文完)
注:本网站部分资料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相关诉求,请联系 4001133231
网站备案号:陕ICP备2023019003号 殡葬信息网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CopyRight (C)2015- 2020JiuYiYongSheng Technology Allr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