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者 :cjt1188 发布时间 : 2025-05-02 人浏览
特别提示:本站所标注价格及相关信息来源于网络采集,仅供参考,实际情况以墓园前台咨询为准。
作为"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生态大省,福建省近年来通过推行生态节地葬法,构建了一套完整的"政策引导—机制建设—文化浸润"体系,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格局,特别是得天独厚的海岸线资源,为海葬发展提供了天然条件。本文基于对福建省海葬工作的现状分析,重点探讨海葬可持续发展的可行性路径。
当下,福建省海葬发展呈现"沿海引领、内陆跟进"的差异化格局。如福州从1997年至今已累计举办了23次公益海葬活动,1800多名逝者枕波长眠,回归自然;厦门自2008年开展集体骨灰撒海活动以来,已累计举办21次,共有2413名逝者骨灰撒入大海。相比之下,内陆城市发展相对滞后,三明、南平年参与量均不足50例。目前,海葬的推广仍受到传统观念、政策执行、生态争议等方面的阻力,需通过更细致的政策设计和社会倡导逐步解决。
制度创新:构建长效法律保障机制
海葬的可持续发展不能仅依赖阶段性政策推动和舆论引导,必须通过完善法律法规体系构建长效机制,这体现在:明确海葬的合法地位,将其列为政府鼓励的生态安葬方式;细化实施标准,包括参与条件、申请程序等规范性要求;厘清监管责任,确定民政、海事、海洋渔业、环保等部门的职责分工,同时配套制定海葬服务操作规范,对骨灰处理、海域选址、仪式流程等关键环节作出标准化规定,杜绝无序骨灰海撒现象。
而在完善生态保护制度设计上,应重点建立两项保障机制。一是实施环境影响跟踪评估,对指定海葬区域定期开展水质、沉积物和生物多样性监测,建立生态预警机制;二是制定海葬用品环保标准,强制要求使用经认证的可降解材料,严禁含塑料、金属等难降解成分的丧葬用品流入海葬环节。
区域合作:推行"山海联动"发展模式
福建省地形多样,既有沿海城市也有内陆山区,因此在推广海葬时,需采取山海结合策略,因地制宜,满足不同地区群众的殡葬需求。
构建"山海联动"协同服务体系。一方面,由主办单位统筹协调,建立沿海城市与内陆城市间的骨灰转运绿色通道,提供包括专业运输、手续代办、保险保障在内的全流程转运服务;另一方面,由主办单位统一规划,每年在清明、冬至等传统祭祀高峰时间节点,组织1—2次专列或专车服务,实行点对点接送,确保内陆地区家属能够便捷参与海葬活动。
经费保障:完善多元资金筹措机制
目前,海葬活动经费保障如果完全依赖政府补贴难以持久可持续,需探索"合理付费+财政补贴"的双轨制,使海葬既能普惠大众,又能良性发展。
一方面,要强化政府托底保障职能,通过制定统一的服务标准和补贴政策,让所有有意愿的群众都能享受到基本的海葬服务。
另一方面,在保障基本服务的基础上,引入市场化机制,针对个性化需求提供定制服务。可通过合理收费方式,为有需要的家庭提供专属船只、定制仪式等特色服务,形成"基础服务政府保、定制服务市场供"的分层供给模式,满足不同群体的多元化需求。
服务提升:推进全链条配套体系建设
海葬的推广需兼顾环保诉求与人文关怀。完善配套服务、补齐祭祀短板是消除公众顾虑的关键。在硬件设施方面,重点要实施两项工程:一是在沿海城市规划建设生态纪念广场,为家属提供环境友好的实体祭奠场所;二是打造智能化线上服务平台,开发集政策咨询、航线选择、证书申领等功能为一体的"海葬服务一网通"系统,实现全流程线上办理。
此外,通过开发"云祭祀"平台、组织常态化纪念活动、推广家庭追思会等创新祭祀服务形式。
齐抓共促:建立跨部门联合保障体系
海葬的可持续发展亟须构建跨部门协同治理体系,通过明确职责分工与强化协作配合形成管理合力。
首先,建立主办部门牵头,海洋渔业、生态环境等部门共同参与的常态化协调机制,统筹解决海域规划、生态监测等核心问题。
其次,完善"民政+公安+海事"的联合执法机制,通过建立执法信息共享平台,实现违法行为线索的即时移交与协同查处。重点加强对三类行为的监管:一是未经批准的私自撒海行为,由海事部门负责海上巡查;二是违规使用非可降解的丧葬用品,由民政部门联合市场监管部门查处;三是扰乱海葬秩序行为,由公安机关依法处置。
最后,需构建数字化协同监管平台,通过整合各部门管理数据,开发集海域管理、活动审批、生态监测等功能于一体的智能监管系统。
转自:中国社会报
注:本网站部分资料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相关诉求,请联系 4001133231
网站备案号:陕ICP备2023019003号 殡葬信息网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CopyRight (C)2015- 2020JiuYiYongSheng Technology Allr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