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城市

殡葬信息网 | 殡葬知识 |

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深化农村殡葬改革

发布时间:2025-03-01   浏览量:人次


农村殡葬改革事关农民的切身利益,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美丽乡村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农村生态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有力举措。2025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深化殡葬改革,推进公益性生态安葬设施建设。”,对农村殡葬工作做出了最新部署。如何理解一号文件对推进农村公益性生态安葬设施建设的重要性,推进农村移风易俗、乡村振兴和美丽乡村建设,笔者谈几点感悟:

 

(1)殡葬改革是推进移风易俗的重中之重

党和政府历年来一直高度重视殡葬改革工作。殡葬改革工作也取得了显著成效,火化率不断上升;公益性公墓建设正在大力推进,惠民殡葬补助标准显著提高。我国的殡葬改革工作成就有目共睹。

虽然殡葬改革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和群众的期望还有一定的差距。特别是一些农业大省,人口分布在山区、丘陵、平原和滩区,农业人口居多,农村殡葬散埋乱葬等问题突出,这也反映了当前农村殡葬设施不足。

只有基础设施先行,才能高效执行监督管理和落实服务供给,推动殡葬乱象得到有效治理。笔者认为推进农村公益性殡葬设施建设,可拆解为先“推”再“进”,即先推动改变农村公共治丧场所匮乏的现状,再朝着让村民实现“逝有所安、故有所尊”的目标迈进,进一步推进农村殡葬改革向纵深发展。

乡村振兴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进步的振兴,是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全面加强的振兴,要让农民既生活富裕,又精神富足;既有现代化的硬件设施,又有现代文明的生活方式。解决殡葬难题、让群众“逝有所安”,不仅是殡葬工作的重要指向,也是促进社会和谐的一个重大课题。殡葬改革是推进移风易俗的重中之重,也是最佳突破口,必须加强重视。

要形成“生老病死”民生保障的完整闭环,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的基础上,加强对“逝有所安”的部署和推进。这里就有两个必须加快补齐的短板:一是移风易俗需要持续深化,二是农村公益性殡葬设施建设和殡葬公共服务要全面加强。

通过以提高惠民殡葬标准为核心的殡葬改革,我们切实感受到了群众对殡葬改革的认可和欢迎。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对乡风文明、移风易俗、殡葬改革的重视和部署,也让我们更加坚信殡葬改革的路子走对了、走准了。我们要坚定信心和决心,把殡葬改革进行到底,让人民群众长期受益。

建设农村公益性公墓,满足群众集中安葬需求,尤为重要。要按照文件精神结合实际,大力推进农村公益性公墓建设。要各渠道筹集资金,借鉴国内外先进墓园的设计、规划和管理,切实保障群众“逝有所安”,将公益性公墓打造成绿色环保、移风易俗、文化传承、家风家教的示范基地。

(2)治理农村殡葬乱象,助力乡风文明建设

持续整治人情攀比、大操大办、厚葬薄养、散埋乱葬等突出问题,完善约束性规范和倡导性标准,这是中央一号文件的要求。农村的陈规陋习不是一天形成的,有它的历史性、长期性和顽固性,要想彻底改变,就需要采取治本的方法,从根本入手解决,同时要注重方式。

要注重引导群众成立自发性的自治组织。不断完善红白理事会制度建设,发挥其积极作用,并把改革丧葬习俗纳入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用百姓认可的“规矩”推动移风易俗工作。要将殡葬移风易俗与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紧密结合,始终坚持用改革惠民政策来引导、用党员干部来引领、用群众主体来推动、用统一的殡葬标准来打消顾虑、用自治的手段来巩固成果,我相信一定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3)补齐短板,持续推进农村殡葬设施建设

当前殡葬设施建设滞后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传统的殡葬方式遗留下的墓穴、墓区需要改造提升;另一方面,建设公益性殡葬设施得不到有关部门支持,公益性殡葬设施纳入城乡整体规划难,主要涉及土地性质变更、林地征用等问题。

目前,一些农村公益性墓地缺乏长期整体规划,加上管理经验不足、工作机制不健全,导致部分地区建设出来的公益性公墓后期出现管理不善问题,致使群众对此的认可度大大降低。

在农村公益性公墓建设方面,要借鉴有关专业墓园的管理经验,借助专业力量,从根源上解决农村公益性殡葬设施建设管理使用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满足群众基本安葬需求。

此外,我们看到,2025年中央一号文对建设殡葬设施提出了更高要求。文件对建设公益性殡葬设施表述由原来的“推进农村公益性殡葬设施建设。”改为“推进公益性生态安葬设施建设。”在建设殡葬设施时,必须充分考虑生态环保因素,采用环保材料和技术,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反映了国家对绿色、可持续殡葬方式的重视和推广,生态安葬方式已成为必然趋势。

而“推进公益性生态安葬设施建设”又能解决当前殡葬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如土地资源紧张、环境污染等。通过建设公益性生态安葬设施,可以有效减少墓地占用土地资源,降低环境污染,同时满足人民群众的多元化的殡葬需求。

火化只是殡葬改革的开端,“逝有所安”才是殡葬改革的最终目的。

下一步,要将抓好公益性公墓的建设与管理,鼓励生态绿色安葬,同时做好老旧、散葬墓地的治理和提升工作,引导群众采用节地生态的安葬方式,树立文明殡葬的良好风尚,在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的道路上努力探索新的发展和改革路径。

“建设施易,化观念难”。农村殡葬改革需要长期坚持,各方共促,才能使农村殡葬设施不仅作为公共服务的功能性场所,更成为党和政府关怀农民身后安顿、开展生命教育、传续乡风文明的标志,进而为推进乡村治理、乡村振兴和美丽乡村建设凝心聚力。

中央一号文件的这些举措,不仅是为了解决农村的陈规陋习,更是为了推动乡村振兴,让农村的精神文明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

 

(全文完)
 

特别提示:本站所标注价格及相关信息来源于网络采集,仅供参考,实际情况以墓园前台咨询为准。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