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城市

殡葬信息网 | 殡葬百科 |

80后遗体火化师二人组:不怕遗体怕偏见

发布时间:2025-02-18   浏览量:人次


注:本文是2015年12月30日华西都市报的报道,原标题“80后遗体火化师:薪水过万是传说 不怕遗体怕偏见”。转载此旧闻谨为宣传与鼓励殡葬一线工作者。
 

遗体火化师,一个“神秘的职业”。

这个群体,有着某些不为人知的禁忌。从不说“欢迎”,不说“再见”;肃穆的表情,容不得一丝笑意;遇到生意人打招呼,他们大多不愿握手,只是点头示意……

(2015年)12月24日至28日,全国首届遗体火化师职业技能竞赛在首都北京举办。来自成都市殡仪馆的两名80后遗体火化师龚睿、庄建代表四川省参赛,双双获得一等奖。

 

 

12月29日,在成都市殡仪馆,二人向记者讲述了遗体火化师背后的故事。

人物小档案

 

  庄建:1981年生,成都人。专科学习经济专业,本科是工商管理专业。从2005年开始从事遗体火化,至今已有11年。在2015年全国首届遗体火化师职业技能竞赛中获得一等奖。

  龚睿:1988年生,成都人。专科学习机电一体化工程,本科是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大学毕业后当了两年兵。2012年起成为遗体火化师,至今已有4年。在2015年全国首届遗体火化师职业技能竞赛中获得一等奖。

  技术活

  控制好风、油、压力、机械等因素

  遗体火化师,顾名思义,是从事遗体火化和骨灰处理的人员。作为殡仪服务的最后一站,他们一脸肃穆,谨慎地对逝者进行火化操作,最终为逝者家属奉上一盒洁白无瑕的骨灰。

  遗体接收、入炉核对、火化操作、骨灰装敛、交给家属……每个工作环节,都容不得丝毫差错。

  遗体火化师庄建说,一次遗体火化,需要控制好各个方面:遗体正常燃烧、火化机正常运行、出的骨灰质量、环境控制。操作的工艺,直接影响到骨灰的质量和烟气排放黑度(林格曼系数)。“要让遗体能正常燃烧,需要控制好风、油、压力、机械等各个因素。这样才能保证遗体完全燃烧,如果不完全燃烧,排放物就会污染环境。”

  庄建说,遗体火化师能从排放的烟气判断遗体火化的状态,最好的状态是“无色的气浪”。“黑烟,就意味着不完全燃烧,温度不合适;褐烟,意味着缺氧燃烧;白烟,意味着过氧燃烧。”

  此外,根据遗体的种类(正常死亡、传染疾病、高度腐烂、高坠等),火化师需相应对自身进行防护处理,并选择相应的火化炉机、火化方式。

  据了解,火化师的自我防护分为多种级别。对于正常死亡的逝者,火化师采用一般防护级别。他们会身着工作服,面戴防尘口罩,眼戴护目镜,手戴消毒手套;对于高度腐烂或是感染甲类、乙类传染病的死者,火化师将身着专业防护服、防护镜,戴专业防护面具甚至防毒面具。

  苦与累

  温度高、异味重、粉尘大、噪音大

  对于工作中的艰辛,遗体火化师龚睿深有感触。

  将遗体从冷冻柜运出来,再送到火化车间,火化师走过这段100多米的路程,深深体会到了什么是“冰火两重天”。为此,他们的统一装束都是单衣+外套,便于穿脱。

 

  “一天下来,汗水从来没干过。”龚睿说,火化间一共8个火化炉,每个火化炉内的温度至少600℃,整个车间的温度大约在40-50℃,夏天甚至更热。

  在炎热的夏季,殡仪馆时常接到溺死者和过世的独居老人。这两类遗体一般都是死亡多天后才被人发现,因此大多已经高度腐烂。“遗体散发出来的味道异常难闻,而且完整度也不好,需要进行收敛再处理。”

  此外,由于遗体大多伴随有附属物(陪葬品),燃烧后会产生较多粉尘;车间火化炉噪音大,火化师交流基本靠“吼”;虽然戴着护目镜,但是常年累月,眼睛都受到火光影响……

  龚睿说,遗体火化师多多少少都有些职业病:鼻炎、咽炎、眼睛干涩(甚至飞蚊症)……

  而常人有的假期,火化师们统统没有。早晨7点半打卡上岗,从7点50进入火化间,到晚上9点关设备,中途只有午餐和晚餐短暂休息,其余时间均为待命或工作状态。到第二天凌晨5点,又要继续火化工作到9点才离开,休息两天后再上岗。

  “我们要值夜班,例如夜间临时接到紧急火化工作,就必须立刻上岗。”庄建说,他已经3年没有在家过大年三十了。

 

  心理关

  “我们不害怕遗体,而是担心社会的偏见和歧视”

  面对冷冰冰的遗体,也许每个人都闪过一丝害怕。

  龚睿还记得第一次接触遗体的那天。那是2012年的冬天,一个阳光明媚的中午。

  那时新殡仪馆建成不久,需要将老馆多年无人认领的遗体重新装殓,放入新馆。当时龚睿入行不久,处于各个岗位轮岗的阶段。于是他接到了一个任务:搬运遗体。

  “十多年无人认领的遗体,身体各个部分已经分离,且因久冻变质,散发着浓重的臭味。”龚睿硬着头皮和同事小王一共搬运了3具遗体,“差点没吐出来”。虽然事后经过了换洗,但二人的身上仍然散发着浓重的味道,“坐公交车,别人都离我们远远的。”

  此后,经过熟悉流程、师傅手把手“传帮带”,龚睿开始操作遗体火化了。他还记得,第一次处理的遗体是个中年男人。“当时很好奇,一直盯着火化炉。”龚睿说,大概等了40分钟后,经过骨灰冷却、剔除杂质,终于装敛好一盒骨灰,心里有些感慨。

  作为一名火化师,要时刻保持表情肃穆,不能笑。这种长期压抑的状态,容易让人产生抑郁倾向。因此,殡仪馆会安排一些培训,馆领导也会跟火化师们谈话、疏导心理。

  龚睿说,考虑到大多人对自己的职业有忌讳,逢年过节他都主动地不去参加聚会,而是打电话问候;碰到了生意人,也会主动不去握手,只是点头示意……“有时候,只需要一个眼神,你就能看出对方是否接纳你。一些老辈还是比较迷信、忌讳。”

 

  生活中他们要面对偏见

  龚睿的孩子刚满一岁。一天,龚睿高兴地伸手去抱孩子,孩子却哭了。这时,家里就有老人对他说“你杀气重,不能抱孩子”。这令他无言以对。

  庄建也说,自己的儿子已经上小学了。担心孩子遭歧视,每次填家长职业一栏时,他都会写“民政下属单位”。“说实话,我们不害怕遗体,而是担心社会的偏见和歧视。”

  思考死亡

  “人世的百态在最后一刻才能展现”

  当遗体火化师已有11年,庄建看过了太多生离死别的故事,也从中体味到了人情的冷暖。

  他处理过最小的遗体是刚出生的婴儿,因器官衰竭而死,“都还没来得及睁眼看看世界”。他为此伤心了好久;最年长的遗体是上百岁的太婆,老人的名称还是古老的“XX氏”,一生的经历就是本活历史;有的遗体内有支架、弹片,家属告诉他,逝者曾是驰骋疆场的抗战老兵……

  一个名字、一具遗体、家属的只言片语。不多的线索却让他觉得,躺着的陌生人,曾经那么真实地存在过。和你我一样。

  “人世的百态,只有在最后一刻才能展现。”到达火化那一关,家属们的情绪才会最终爆发,呼天抢地、声嘶力竭。因为,进炉的是人,出来的却只有一捧骨灰。

  不过,庄建也看到过人生的凄凉。

  一个云南的死者,没有家属为他送终,街道办送来他年幼的孩子,孩子手里抱着父亲的遗像,怯生生地接过骨灰盒;丈夫因工伤去世,妻子带着保险公司的人来殡仪馆办手续,拍照、数钱、走人,连骨灰都没拿……“如果人真的有灵魂,看到这一切,该是有多凄凉?”

  庄建觉得,火化师的职业让他更加淡泊,不那么追求物质。“人生有起有落,要好好活下去。既然不能把握生命的长短,就好好的体验这个过程。”

  火化师

  薪水:没有传说的过万 平均4000元左右

  队伍:有“90后”小伙 有美女“火花”

  成都市殡仪馆馆长、成都市殡葬协会会长蒋鹏程告诉记者,每年成都大约要火化6万多具遗体,而成都市殡仪馆就要火化其中1.2万具遗体。

  蒋鹏程说,该馆总共20名火化师,平均年龄30多岁。文化程度,除个别老员工外,年轻员工基本上都是大专以上文化水平。“现在随着社会包容度增加,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这个职业。队伍日益年轻化。”

  外界对于殡葬工作者的薪水一直是揣测纷纷,而“火化师月收入上万”的帖子也层出不穷。对此,蒋鹏程回应说,遗体火化师的收入与绩效、火化师等级挂钩。“一般收入大约在4000-5000元左右。”

  不要以为遗体火化师只有男人才干,古语“巾帼不让须眉”。今年30岁的小蒋便是这样一位胆气过人的女火化师。大眼睛、双眼皮,神采飞扬,小蒋在火化师队伍里人称“火花”,男火化师则称“火哥”。

  小蒋称,自己原本学医并不害怕接触遗体。此前,她是一名遗体美容师,干了4年左右,后来成为了一名火化师。“除了体力有点吃不消,其他都没问题。”

  “90后”火化师小王今年25岁,年纪虽小,可从事这一职业已有4年。由于是当兵出身,他表示自己从不害怕遗体,在朋友面前也不避讳自己的职业。他表示,自己还没有女朋友。他听前辈们说过各种“失恋”案例:“只要一提自己是火化师,对方立马吓跑”。但他依然相信爱情。

  “有一次,一个80多岁的老婆婆去世了,只有她老伴儿一个人来送她。老爷爷头发花白,神色哀伤,领骨灰时签字的手都在抖……”小蒋说,这大概就是人们所说的真爱吧。
 

特别提示:本站所标注价格及相关信息来源于网络采集,仅供参考,实际情况以墓园前台咨询为准。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