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城市

殡葬信息网 | 墓园资讯 | 云南墓园资讯 |

中国最早的抗日烈士陵园,云南腾冲国殇墓园

发布时间:2022-02-04   浏览量:人次


中国这么大,我想去看看。带你去一个你曾经去过或者没去过的地方。
 
  中国最早的抗日烈士陵园,云南腾冲国殇墓园
 
  国殇墓园,对中国远征军永恒的纪念
 
  1942年5月,日寇为了切断当时国际援华物资的唯一通道——滇缅公路,占领了腾冲。中国军队及时炸毁了怒江上的惠通桥,阻敌于怒江之西,两军在怒江东西两岸对峙长达两年之久,同时腾冲沦陷区人民坚持了859天艰苦卓绝的敌后抗日游击战。
 
  1944年5月,中国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强渡怒江,仰攻高黎贡山,血战腾冲,远征军每前进一米,平均要死七个人,战后的腾冲“没有一片树叶没有3个以上的弹孔。历时127天,中国抗日军队首创全歼守敌,腾冲成为中国抗战中第一个光复的城池。中国军民及盟军也付出了重大牺牲,远征军官兵阵亡9168人,腾冲随军作战民众死难者达6400人,盟军官兵阵亡19人,歼灭日军近8000人。
 
  腾冲光复后,国民党元老,民国政府云贵监察使李根源受国民政府委派慰问腾冲军民,他与二十集团军总司令霍揆彰一起,首倡为阵亡将士建造烈士墓园。政府拨款,各界支持,墓园于1945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八周年纪念日落成,是全国建造最早的抗战烈士陵园,也是国内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抗日阵亡将士陵园。
 
  墓园位于云南腾冲来凤山北麓。落成后的国殇墓园由大门、甬道、忠烈祠、纪念塔、烈士墓群组成。主体建筑群坐落在同一条中轴线上,依次递进,逐层升高。墓园平面东北宽西南窄,呈钟形,后面小团坡的纪念塔是“钟钮”。展览厅、十九名盟军纪念碑、中国远征军纪念广场、碑廊、报告厅等为后建。
 
  大门为牌楼式,门墙八字形,两边影壁上绘龙虎图案。
 
  进大门入墓园为百米林荫甬道,甬道两侧矗立当地抗日故事雕塑。
 
  李根源,生于云南腾越(今云南腾冲),云南陆军讲武堂首任校长、曾任国民政府代理总理,国殇墓园发起者之一,他发表了《告滇西父老书》激励滇西军民奋起抗日。
 
  张问德,腾冲沦陷后的腾冲县长。1942年腾冲沦陷,赋闲在家、年已62岁的张问德临危受命做了抗日县长。他发动群众,手拄一根藤条拐杖,六渡怒江,八越高黎贡山,历经四次反扫荡。在最困难的1943年,日军驻腾冲行政长官田岛煞费苦心地派人送来诱降书信,张问德写了一封大义凛然的《答田岛书》,怒斥敌酋,腾冲老百姓称之为抗日县长,被誉为“人杰楷模”。国殇墓园也是在张问德主持下完成的。
 
  修建滇缅公路和机场的滇西民众。
 
  远征军中有很多娃娃兵,走上抗日战场却没有多少人回家。
 
  一位傈僳族妇女为抢救重伤的美国飞行员,在无水的情况下,用自己的乳汁喂伤员,使其脱离危险。
 
  经甬道再循14级石阶(代表1931-1945年中国人14年抗战史)而上至第二台阶,建有庄严肃穆的忠烈祠。忠烈祠面阔五间,重檐歇山顶,四周设有回廊,为典型的中国祠庙建筑风格。
 
  忠烈祠台基正面是蒋介石电题、李根源书“碧血千秋”石匾,上檐下悬蒋中正题“河岳英灵”匾额,“忠烈祠”为于右任所书。
 
  祠内正面为孙中山像及遗嘱,两侧墙体嵌阵亡将士题名碑石,共9618人。回廊两侧有蒋中正签署的保护国殇墓园的“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布告”,二十集团军总司令贺揆彰的“腾冲会战概要”、“忠烈祠碑”,李根源的《告滇西父老书》和张问德的《答田岛书》等碑记。
 
  忠烈祠两侧是1996年建的展厅,展出的文物展示了腾冲战役的全貌。
 
  2004年在忠烈祠东侧增建滇西抗战中牺牲的美国盟军官兵墓地。
 
  忠烈祠后就是相对高度31米,被称为小团坡的中国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阵亡将士墓地。小团坡前是一座半圆形月台,台正中于右任题写的“天地正气”四个大字更显浩然正气。
 
  月台左侧是第二十集团军阵亡的二十位将校军官的墓碑。
 
  小团坡坡顶是一个圆形平台,正中间矗立着一座高十米的纪念塔。
 
  整个小团坡苍松翠柏,青草黄花,呈四大块八小块的扇形,寓意长眠在此的英烈来自祖国的五湖四海、四方八面。
 
  以坡顶高耸的纪念塔为中心,墓碑按照原战斗部队番号序列,依照军衔高低排列,从坡脚一直到坡顶自下而上七十二行共3346块墓碑,每块碑上都刻着当年阵亡烈士的姓名、籍贯、军衔、职务等,碑下均葬有阵亡官兵骨灰罐。
 
  安葬于缅甸南坎、腊戌、芒友等地的远征军将士遗骸,2014也迁葬于此。
 
  在墓园大门一侧埋有四具日军尸骨的“倭冢”,面向远征军墓地,有长跪谢罪之意。
 
  2013年8月15日日本投降日,位于腾冲国殇墓园东侧的滇西抗战纪念馆落成并对外免费开放。
 
转自:新浪网

特别提示:本站所标注价格及相关信息来源于网络采集,仅供参考,实际情况以墓园前台咨询为准。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