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宗教信仰对人死后的去处有不同诠释,殡葬仪式也不尽相同,但最终各宗教对死亡的观点又是否会殊途同归?
大马生死特展邀请了国内五大宗教团体代表同台畅谈,《从宗教解析殡葬礼仪》谈死亡这回事。
●道教代表:严家建道长
●佛教代表:觉诚法师
●基督教代表:周建基牧师
●天主教代表:黄大华神父
●伊斯兰教代表:廖勇锋
人死后去哪里?能否重来?
●严:道教观点,人死后魂魄会在七七四十九天后消失在阳间,之后去到另一个空间──黄泉。另一种说法是人死后就去地狱接受惩罚,在刑罚满了之后就会去阴曹地府,所以道教主张为亡者做超度法事,把受苦的亡魂超度到南宫,好让他们可以重生为人。
●周:基督教对死亡看法建立在根本信念。人死后灵魂会离开身体,会去到不同空间,如属于上帝的就去上帝那里,如不属于上帝就去地狱。灵魂是无法与活着的人有联系,也不能享用所供奉的东西。
●觉:佛教主张老病死生,就如吃了瓜果的种子丢到土里后会长出树来,继续延续生命,所以佛教称为往生,不是死亡。
佛教相信有来生,死亡就是人生毕业,而今生的成绩单是自己填上去的,平时所做的事情就是成绩单。死亡,只是从一个地方去另一个地方旅行,平时要提起正念,那?往生得也很自在,不会害怕死亡。
●黄:天主教徒相信,人死后就进入永生,灵魂会离开肉体;死亡也不是生命的毁灭,只是生命的改变。人最后有4件事情等待着面对,分别是死亡、宣判、天堂及地狱。
死亡,就是灵魂与肉体分开,另一个生命的开始,不确定的是时间、地点及死法。宣判,是根据一个人的善行与罪恶,来判决你是去天堂还是无止境痛苦的地狱。
●廖:伊斯兰教对死亡的观点是,凡是生命都会尝试死的滋味,视乎自己如何面对即将来临的日子。真主在创造人时就注入灵魂,生命结束灵魂就会离开身体,所以在活着时就要做善报及忏悔,为迎接死亡做好准备,等待被召回到真主身边的一天。
我们相信后世,人死后就是驿站,等待后世的审判,所以活着时候就要做善功,无论是天生有障碍或缺陷,都要等待真主的感召,不可放弃。
结论:活在当下做善事最重要,复活不是生命重来,而是另一个生命的诞生,活在当下是决定死后的去处。
可以谈谈各宗教的死亡殡葬礼俗做法吗?
●严:很多人以为华人葬礼都是与道教有关,其实不然,华人传统葬礼分为习俗与宗教,但人们往往都把两者混淆了,如在棺木上放伞或陪葬品,那是习俗,不是道教仪式。做七,也是传统习俗,不是宗教仪式。
习俗可以有但不应太执着,很多时候因为执着而导致家人闹翻。道教的殡葬礼仪主要是拜忏、超度,道士只是中介引渡亡魂到南宫,所以道士只是主持法事。在做法事时,家属都会质疑到底是否灵验,亡者得以被超度,这要看个人造化。
法事上的一些仪式如诵经、拜忏,生人在做这些仪式时也同时得以忏悔。
●周:基督徒都知道死后回去哪里而不会感到害怕,所以基督徒葬礼是为活人而做,而不是为死者而做,相比之下基督徒的葬礼是简单但不缺严肃,注重唱诗、分享,以安慰及鼓励活着的人。
●觉:佛教的葬礼并不虚荣、铺张,但基于华人过去5000年的传统习俗,葬礼要烧大房子、纸人、汽车给先人,这都是后人的一种想像,希望先人死后能够享受一切,总之不要过度迷信。
佛教是一个自觉宗教,最重要的是生前做好事,好好过日子,在生时活得有意义,往生也不怕,所以最好在生时就安排好后事,让家人不起争执。生者也不要在葬礼上不断哭,好好说话,让往生者安心离开,不要留下大家脱离的缘分,要诵经为亡者祈福,让亡者与生者都各有所归。
●廖:伊斯兰葬礼是简约快速,让死者尽快入土为安。我们也不允许哭哭啼啼,因为这令人失去意志,情绪失控而哀怨真主安排的一切,无法接受无常死亡的发生。这时虽然死者灵魂已经离开身体,但还是可以听到,所以生人要勇敢接受死亡,可以伤心,但不要牵动其他人情绪。
伊斯兰信徒的葬礼是节俭的,生下来时不带任何东西,亲人只需为死者净身,用白布包裹下葬,不需要任何贡品,不浪费资源。同时,为了避免亡者尸体转变,必须尽快入土为安。
若亡者是穆斯林,而至亲是不同信仰,至亲还是可以为死者做最后的处理,如净身或与亡者告别,送亡者最后一程。
●黄:人死后,教徒们会去圣堂告诉我们,给亡者办告别礼。出殡当天会做弥撒,我们会特别为亡者祈祷,生者也通过祈祷让亡者脱离痛苦。在告别礼上,亲友为亡者举棺时不要背对着棺木,要尊重亡者。
出殡后,也可以继续为亡者祈祷,弥撒,以示对亡者的尊重,也提醒生人要把握及珍惜身边的人,孝顺父母及好好陪伴家人。
除了仪式之外,各宗教如何帮助生者减低丧亲哀伤或解开心结?
●周:除了仪式之外,亲人去世所留下的结,来不及说再见,都会令生人遗憾终生,因此哀伤辅导是非常需要,不论哪一个宗教。基督教是缺乏这一块,希望以后各宗教在这方面能够做得更好。
●严:一些母亲在怀孕期间流产,母亲会有愧疚感。但在道教观点来看,若因为自然造化成不了你的孩子也无可奈何,而且胎儿不算人,怀孕3个月形与神具备才算人,这也符合科学逻辑,所以也不需太过愧疚。
●廖:在伊斯兰,若胎儿超过3个月已成形,会举行完整的殡葬仪式,包括取名字与埋葬,我们可以为先走的孩子诵经、做善事。
【殡葬礼仪师】为亡者圆满生命做最后一件事
葬礼,殡葬仪式,都有既定的模式,不同宗教、籍贯虽然会有不同的仪式,但殊途同归的都是以规格化仪式进行。
也曾经见过一些家庭,在亲人去世后,因为对葬礼安排有不同意见,最终在葬礼上闹得不欢而散,这样的葬礼,亡者能够走得安心吗?
近年来,殡仪业走向专业化,除了为遗体化妆的入殓师之外,还有一个叫做殡葬礼仪师,打点灵堂布置、葬礼仪式,更重要的工作就是让丧亲家属没有遗憾的办理好一场葬礼。
毕业于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心理与辅导学系的陈勇丰,年纪轻轻的他从事礼仪师工作已经4年了,很多人都不明白他的工作是什么,为什么要选择进入这个行业。
他认为,人,出生后就是“死路一条”,死亡在东方社会是很忌讳的事情,但在一些国家丧礼并不是可怕的事情,反之会如办嘉年华的方式来举行。如墨西哥就有一个亡灵节,玻利维亚会把骷髅当作吉祥物佩戴,印尼苏拉威西镇3年一次的净尸节“马聂聂”,把亡故的亲人尸体带回家同住,仪式充满欢愉气氛。
“其实,礼仪师的工作,就是帮丧亲家属为亡者圆满生命最后一件事,按照家属的要求为亡者准备个性化的丧礼,从中缓和家属的悲痛。”
按要求办个性化丧礼,可缓和家属悲痛
他表示,很多人在亲人离世的当下都崩溃而不知所措,有的因为迷信或各种禁忌,不懂得处理,令人感到悲痛。
他记得有一次半夜接到电话,孩子说妈妈去世了。当他连夜赶到家属的屋子时,亡者还脸朝地躺在地上,家属没有人敢移动,因为家人对死亡不了解与迷失,不知道该做些什么,以致日后留下了遗憾。
“印象深刻的一个个案,一位妈妈刚刚过世,孩子问可以再陪妈妈一夜吗?我说当然可以,我们也需要做一些安排,明天早上再回来处理。我吩咐他把冷气调大,向警局报备等等,让他们可以安下心来。”
“另一个个案,爷爷在医院去世了,孩子把他带回家,什么也不做,就让他躺在他最爱坐的椅子上,泡了他爱喝的咖啡,让所有子孙们与他作最后的聚会,谈谈说说,一个小时后才开始安排后事。”
陈勇丰说,死亡并不急,亲人离世后,不一定要刻不容缓的为亲人办理后事,或者亲人还有些事或心愿未完成的,可以缓一缓。
“你只要让我们知道你还想要为亡者做些什么事情,我们一定会尽力帮你完成。作为礼仪师,需要更多耐心与同理心去陪伴丧亲家属,打造一个安详的地方让他们面对死亡,甚至与亡者遗体有互动,以后回想起也不会有遗憾。”
他解释,或许有些人不理解为何要为亡者办个性化葬礼,认为是殡葬业者行销。其实,个性化葬礼是要展现丧礼主角个性,让来吊唁或追思的人来到时,感觉与亡者有所连接,进而拥抱哀伤,面对死亡。
他主张,葬礼不要让人随便安排,我们的殡葬文化是包容死亡,如果有一个安全的环境让人缅怀亡者,把失落转换成思念,对家属有疗愈作用,让他们可以在陪伴中面对哀伤,不至于在哀伤里留下遗憾。
“我办理过一个小女孩的个性化葬礼,她只有4岁大。我国很少家长会为小孩子办丧礼,认为不要白头人送黑头人。小女孩的父母想让女儿在家,一个最安心的地方度过最后的时间,但公公婆婆反对。听了他们的心愿后,我跟同事尽力帮助完成他们心愿,把灵堂布置成如小女孩的房间,让父母及亲友可以在安详环境中陪伴小女孩。”
他说,殡葬业要有温度,死亡结束的只是生命,而非关系,还可以留下记忆让亲人有所连接,尤其是对还未准备好要道别的人,为亡者好好办一场葬礼,将可以转化哀伤为怀念,让爱继续成为力量。
“殡葬业并不是一种只完成任务的工作,个性化葬礼也不是要很大的排场,要花很多钱去办。反之可以排除一些仪式,展现亡者的个性,让到来的人感受到这是为亡者而办的葬礼。当然我们不了解亡者,所以家属一定要参与。也不要害怕与亡者接触,可以帮亡者梳头或涂上她最爱的口红,这是家人为亡者送上最后心意。”
他认为,每个人都应该要想好自己想要的个性化葬礼,甚至与身边的亲人分享,或许就是给自己的最后一份礼物。
(陈勇丰:葬礼是亲人为亡者送上的最后一份礼物,所以不要让人随便安排)
(完)
版权声明:本文转自星洲网,《【面对生死】关于死亡这回事……从宗教解析殡葬礼仪》,2019-03-28,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交流使用!
咨询服务电话:
400-1133-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