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

包拯的墓地的风水传说


发布者 :admin 发布时间 : 2020-08-20 人浏览

特别提示:本站所标注价格及相关信息来源于网络采集,仅供参考,实际情况以墓园前台咨询为准。

包拯的墓地
包拯在历史上是清廉刚正的直臣,在民间传说中则成为神人台一的清官。可能由于他的名气大,受人尊祟,乃至在他逝世后的墓地出现两处:一处在安徽省合肥(位于合肥市东郊大兴集黄泥坎,西距合肥市区7.5公里)。一处在河南巩义市(位于市南5公里纳芝田乡后泉沟村,距北宋皇陵中心、真宗永定陵西北约1公里)。两处墓地皆有文献依据。明清以来的庐州府志、一统志及桐城《包氏文谱》等载: “包拯基,在(庐州)府东十八里”,或“县东十五里”。,而明清以来酌巩县志、河南府志或一统志则载:“包拯墓,在(巩)县西孝义保c”:”究竟哪个才是真正的包拯基地?近千年来.扑朔迷离,费人猜疑。合肥、巩县两地人士皆以包拯葬地在本处为荣誉,乃至发生孰真孰假包公墓之争。1973年合肥发掘清理包拯家族墓,出土了包死棺骨及墓志,确切证实包拯葬地在合肥,不在巩县。巩县陷葬皇陵的所谓包公墓当是包拯的衣冠昂,或是将北宋某一王公大臣的陪葬基附台成包公墓
   据1973年合肥发掘的包拉家族墓志铭显示的情况,包拯于亮锦七年(1062)五月己末(L竟日)在枢密副使任上突然发病,返回住所。亿宗得知,立即“遗使赐良药”,辛未(二十五日),包拯病逝,享年六十四。京城及其故乡“公卿忠党之士”,得知包短病逝的蹬耗,“莫不感伤,叹息之吉,闻于衙路”。仁宗亲自至包拯灵堂临奠,停止视朝一日,并赠礼部尚书,溢孝肃。又任命包拯的女婿园子监主簿文效“为保信军节度推官,伸护丧归。即以嘉桔癸卯(八年)八月癸酉日(四日),葬公于合肥县公城乡公城
里(即今合肥市东郊大兴集)”。
    这次合肥清理发倔的以包拯夫妇为主体的包氏家族墓共十二座。墓地范围东西长64米、南北宽52米,略高于四周的田地,稍呈北高南低的坡形。墓群在总体布局上是有一定规律的。包拯原葬墓及董氏原葬墓居北居中,即位于中轴线上,东南侧上下两排埋葬着包拯的子孙墓,上徘为包经夫妇墓及一座无名墓,下排为包绍夫妇墓、包永年墓及两应无名墓。西南侧也有两排,上排为包拯夫妇迁葬墓,下诽为三座无名小墓。包拯的原葬墓位于墓地中轴线的正北,墓道的南口与董氏原葬墓的墓室北墙紧接,为一带斜坡墓道的石室墓,是这—“墓群中规模最大的一座。南北向,墓室东西长5米,南北宽4,8米,地平面至墓底深4.16米。平面近
正方形,巳知墓宽度为12米。此墓已不见封土堆,墓室上部的地平面为公路占用。墓室固盗墓者用大捐顶的方法盗掘,仅剩东
西残墙。此次清理未发现棺木及人骨的迹象,仅在基室的西北角,被扰乱的填土中发现头戴“王”字帽的木雕男侗一件,高34.5厘米。董氏原葬墓位于基地中轴线的正甫,墓室北墙与包锭原葬墓的墓道南口紧接,为一带斜坡墓道用条石砌成拱形的石室墓。此墓原来封土堆最高,发掘时高处封土已不存,墓室也遭到破坏。此次清理除发现一些残破的砖块、棺木外.还发现一块董氏墓志盖上的一个拐角。此拐角正好可补在包拯夫妇迁葬墓中发现的董氏墓志盖的缺角。这一实物也有力证明此墓为董
氏原葬墓。
   包拯夫妇的迁葬基东北距包拯原葬墓32米.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墓亡封土堆高约3米,成半球形,底径约7米,封土无夯层。墓坑填土为纯净的五花土,无任何扰乱迹象。室内部由南而北竖立包拯及其妻童氏的墓志铭各一。志石底部用薄砖垒砌,已被压碎。包拯墓志铭出土时已碎为五块,有明显的打击痕;董氏
墓志铭出土时已碎为七块.也有明显的打击痕,其中缺角已在墓室原葬墓的墓道填土中找到。迁葬墓室中部稍偏南处置一柏木棺,全长2.4,米高0.76宽0.64米,以四块整板拼成,棺盖全部朽烂,四壁大部烂掉,唯棺底板尚好,厚10厘米。由于棺盖腐烂,棺内已填满淤土。在棺材的中部发现一些零碎的入骨,大部朽成粉末状,从极少数碎片可以看出是头盖骨及四肢骨,经中国科学院古脊推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对其中头骨和肋骨残片的鉴定,为男性骨筋,年龄在四十岁以上。综合请种情况推断,此就是包拯的骨路。在无法鉴定的残碎骨路中,未知是否有董氏骨骸存在,迁葬墓内的基本特征是“一棺两铭”。
   包拯夫妇墓是什么原因、时间迁葬的?南宋庆元五年(1199),恰巧为包拯诞辰二百周年时,淮南西路安抚司干办公事林至作厂一篇《庆元重修孝肃包公墓记》其中讲道:合肥,公之女里也,中更兵火,子孙流离,故宅废为民居,独庙把存焉。今士城十五里,所谓东村原者,公之墓也,去皇考侍郎公墓七巴.年春秋,州教授、县令帅诸生住倍岁记;然而丘封荒项、宰木剪拨,担夫牧竖,往来莫禁,苍者至娱其墓,改夺而有之。呜呼i以忠贤瑞士而报施乃尔,岂天道邪?或兵革之后未能速复邪抑风化不明而冒利者不知敬邪?
   教授丁君端咀、县令潘看友大相与钨工敛材.次第修治。会部使者王公补之来摄帅事,即以闻之,公为之侧然。万逾,斥公帮助其役费,统以周墙,方一百五十五步。茁副棘茎,植艺松格,祭绝有堂,墓道有门,褐墓记藏,虽不复存,立表树肝,往来其下者,皆知为孝肃公之墓,里然加缴,风动一乡。而又正其墓禁,直其田之讼,妇之包氏,使岁时奉燕尝,所以揭虔妥灵者、厚矣!
   以上引文透露了两个信息:一是包拯乡里遭到战争严重破坏,包氏“子孙流离”,墓地荒凉。二是合肥的教授丁端祖、县令潘友文组织力量,淮西帅臣王补之以府库钱财资助,对包拯墓进行了大规模的修治。淮南西路庐州合肥素称“淮有襟喉,江南唇齿”’控扼南北通道,为宋金战争争夺之地。南宋建炎三年(1129)十一月、绍兴十’年正月、绍兴二十一年十月,金兵曾三次于南下途中攻战庐州,大纵杀掠,宋散兵游寇,乘机四处骚扰。。林至所说“中更兵火”,包拯墓受到破坏.当指这一时期;包拯夫妇墓的迁葬.估计也在这一时期。经这次发掘清理,在包拯夫妇原葬墓、包绍夫妇墓附近发现几处残砖碎瓦堆积层及路基遗迹,其中残砖
与墓内出上的宋代砖块相似,应为尚未庆元五年所修包拯墓的围墙或结学之遗存,但其准确方位尚难确定,此外,在董氏原葬墓的西南侧还有‘较大的十堆(高约4米),发掘其中无任何墓葬的迹象,可能是蝴来迷惑盗墓者的“疑家”。此“疑家”又使整个墓地布局匀称.对包拯原葬墓起到烘托作用。这样,在同…块包拯家族墓地有包坯的原葬墓、辽葬葛及“疑家”,包拯的棺骨与墓念究意在哪里?看来宋以后人们并不真正清楚。历时弥久,当地人竟阴差阳错,将包拯墓之南、墓群中间封土堆最高的董氏墓
(高约5米)当成包铤墓.只是通过这次发掘清理,才真相大白。①
包拯家族墓群历经数百个春秋,虽受到历代王朝的尊重和保护,但年久失修或人为破坏的情况仍很严重。原在包拯墓前设有石人、石马、石羊,还有石碑及石香炉等,早已残破散落不堪。清迟光年间包氏后裔曾在墓前树立一块高约2米的石碑.碑文题:“故末枢密副位赠礼部尚书龙图阁直学士溢孝肃包公讳拯之墓”。出于战乱,此碑也仅剩一段残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包拯墓(实则董氏墓)采取保护措施,1961年被安徽省政府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革”中.对《海瑞罢官》的批判株连包公,包拯墓又遭破坏,附近—家工厂扩建时要征用此墓地,义博部门在省政府支持F,决定对包拯家族墓群进行科学的清理。清理工作自1973年4月11日始,到8是11日结束,历时4个月,清理出土各类文物56件,得以妥善的保护与鉴定,包拯遗骨几经周折,被移葬合肥肥东之龙山。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包锤故里人民纷纷呼吁重建包拯墓。安徽省、合肥市人民政府根据各界民众的要求,决定迁
安包拯遗骨。合肥市政府组建了“包拯墓园筹建委员会”,并于985年秋举行了奠基仪式,历时近两年.1:1987年9月底基本竣工,10月1日举行落成典礼。省、市主要领导参加了仪式,包拯第二十九代孙、“世界船王”包玉刚及其亲属等二六余入也专程拜遏。重建的包孝肃公墓园坐落在台肥市城南的包河公园南畔,西距包公词约500米,占地面积3公顷。墓园内建筑依据宋《营造法式》。其墓葬部分参照中国古代陵寝制度及考古发掘报告所提供的资料。墓园由主墓区、附葬区组成,由西向东展开。主要建筑有石阴、神门、石像生、享堂及募第等,规制甚为壮观。祭把包公的高大享堂,由五开间、三大殿组成,其内有20根丹红涂漆整
木大柱文撑梁仿,高支的神宠中置放包公神位,神位前供桌上摆列铜铸香炉和一对烛台,显得古朴庄重。神竟上方恳匠三块,其文曰为政者师(刘炳森书)、正气凛然(刘海栗书)、清正廉明(赵朴韧书)。包拯的部分遗骨装置于新建的荫木倍内,供人们凭吊拜遏。重建的包拯基园既是包区长眠的家园,又是人们瞻仰的。
殡葬信息网转载供稿
网络祭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