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中央文明办在达州市发布2021年10月“中国好人榜”,阿坝州红原县邛溪镇烈士
陵园守护员罗建国光荣上榜。数十年如一日坚守烈士
陵园,罗建国身上有些什么故事呢?
红原县邛溪镇烈士
陵园在1958年筹建,于1977年搬迁到县城城南处,占地16000平方米,埋着189名革命烈士忠骨,这其中有7名长征途中牺牲的红军无名烈士,有在红原民主改革及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牺牲的革命烈士。
罗建国的父亲叫罗大学,1918年出生于巴中市,1933年年仅15岁的罗大学在老家巴中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5年跟随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长征。在天全县和敌人打了一场遭遇战,子弹打穿了他的右腿。拖着受伤的身体,罗大学仍然拄着树枝跟着大部队来到草地,从毛儿盖往黑水方向行进。草原的环境异常艰辛,一天多变的气候、随时都会把人吞进去的“死亡沼泽”、饥饿和高寒缺氧等肆意地掠夺着战士们的生命,罗大学的很多战友都死在了这片草地上。
罗大学的腿本来就已经负伤,又整日泡在沼泽地的水里,以至于后来整条腿完全化脓,无法继续前进。离大部队越来越远,罗大学最后一个人流落在了草地上,但幸运的是,他得到当地村民的救治,后来在红原安家落户。1967年,罗大学自愿到邛溪镇革命烈士
陵园去守护他亲密的战友。这一守,就是28年。
在罗建国的记忆里,父亲尽管腿上有个巴掌大的伤疤,而且经常腿疼,但他从未因自己是老红军而向政府提出过任何要求。1952年,中央慰问团来到红原地区,提出让罗大学去北京工作,但是罗大学却拒绝了,因为这里不仅救了罗大学,也埋葬了与罗大学曾经一起战斗过的最珍贵的战友们。对于子女,罗大学要求也格外严格,要求他们自强自立,勤俭节约。
在罗建国的印象里,看守
陵园的父亲每天一早起来便去
陵园除草,捡树枝,把每个墓碑擦得干干净净。遇上雨天,他就披上雨衣、扛上锄头去挖沟排水,雨过天晴又忙着将滑塌的坟头重新修缮。如果有人来扫墓,罗大学也是随叫随到。
1995年过世前,罗大学把这份工作托付给了罗建国,当时,罗建国在红原一奶粉厂上班,听到父亲喊去守
陵园很有情绪,并不愿意去。罗大学便对罗建国说:“你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吃穿不愁,都是这些躺在
陵园里的只有十八九岁的烈士们打下来的,你还有啥情绪?”罗大学的话打动了儿子,而且在罗建国内心深深地扎根,罗建国把父亲的期望和遗愿永远铭记在心里,从此,他开始接过父亲守护烈士
陵园的接力棒,成为第二代守护烈士
陵园的人。
守护好、管理好革命烈士
陵园,是罗建国不变的初心,这一守护不知不觉就整整25年,这一承诺自始至终成为罗建国人生的信念,为了这承诺和信念,他毫不犹豫地坚持了下去。
海拔3507米的红原邛溪镇烈士
陵园,极端气温达零下36℃,长冬无夏,6个月的寒冷天气,高原含氧量是内地的60℅。守护烈士
陵园,罗建国患上了各种高原病,但想起父亲对他说的“你一定要认真管理好革命烈士
陵园,烈士是为我们的稳定、平安和幸福生活付出了鲜血和宝贵的生命”,罗建国便热血上涌,精神百倍。
25年来,罗建国克服各种困难,不畏天寒地冻,一年365天都要来到烈士
陵园,对189座墓碑和墓及1座革命烈士纪念碑进行仔细检查,一遍又一遍,用镰刀锄头一一把杂草清除干净,把墓碑和墓上的鸟粪用布一一擦抹干净,一年又一年,默默无闻地做着这同样的工作,时时刻刻保证了烈士
陵园的环境整洁干净,让烈士的家属祭奠时感到十分欣慰。
“伟大而英勇的烈士,我永远铭记于心,守好烈士
陵园,是父亲的遗愿,更是我光荣的任务,我会一直守下去。 ”罗建国说。
转自:新浪网